自2012年以来,博报堂和博报堂DY Media Partners的职员一直在体验生产大米(以下称“体验农作业”)。为什么这么做,其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就农作业给员工带来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采访了发起人之一的执行董事西村治。
开始的契机就是在饭桌上寻常的会话而已。戸田总经理(当时,现会长)谈到,“我觉得最近的年轻人讲得条条是道,但不能付诸实施,不太精神啊。”又提到,“除了坐凳子以外,能否在外面进行实际的培训呢?”我也是急中生智,“那就去插秧吧,如何?”体验农作业就是这么开始的。几乎就是条件反射的突发奇想而已(笑)。在座人员一致认为“博报堂的宗旨是‘生活者发想’,站稳、哈腰、目光向下来插秧、割稻,这样的体验符合博报堂的本色”,就这样当场拍板。
这个场景发生在2011年5月左右,之前3月11日发生了东日本大地震。当时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种漠然的不安之中。相反,也凝聚着一种“善待身边的事情,当下的幸福”的氛围。
之后,也是有缘,得到搞变废地为耕田活动的NPO组织的帮助,自2012年开始,我们这个活动迄今持续了7年。去年参加人数竟然超多1,000人。
我们的作业场所在山梨县北杜市增富地区,主要农作业包括开垦、插秧、除草、收割。增富地区有很多放弃耕作的农地。在被放弃耕作的田地里杂草丛生,如果不说以前是田地谁都不会认为是那是田地。参加者一起坐巴士奔往农地,车外的风景渐渐改变,等到达目的地时,所有参加者看到这般荒芜田地都茫然自失了(笑)。不仅自然自语“确定要在这里进行农作业?”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农作业开始后,吃了午饭、泡了温泉、吃晚饭时再干一杯。之后的所有参加者的表情和整个氛围变得和早晨完全不同的好。
参加农作业的成员都来自不同部门,年龄也各异,平时在工作中也都很难有交集。我当时作为人事局的局长,经常讲要建立“横、竖、斜”的人际关系。广告工作不断分化,而且高速化,很难打造让公司员工具有一体感的关系。所以才特意脱离原本的业务,置身于完全不同的场面进行共同作业,期待能涌出一种不同的东西。第一天初次见面的人,也都自然而然的齐心协力、互相鼓励、想办法、充满激情地干着农活。看到他们这样的身影,让我再次感到博报堂不愧是擅长团队活动的公司。
深有体会的一点是置身于180度不同的环境能有充电效果。NPO的负责人说,“在平常的工作中积累的精神疲劳,通过触摸泥巴的手如避雷针放电一样把疲累都放走了,(可以重新充电)”。几乎很多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干农活,似乎都在不同程度得到了在日常工作中得不到的新鲜感和不同感触。
我本人也是最初做开垦作业时,有一种野性的血液在沸腾的感觉(笑)。不曾拿过铁锹的手,感到分泌肾上腺素;插秧和割稻子时候,虽是初次体验,但让人觉得以前也曾从事过。我想这就是稻米文化圈生人的根、DNA(基因)所致吧。在我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很多新发现。
广告工作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在农作业中,首先开垦整治荒地、插秧、除草、割稻、晾晒……。从种田到进入自己的口中需要近一年时间,而且不到最后不知道收成和大米的好坏。这就让我们理解了农民的辛苦,把目光转向浪费粮食的问题,通过看到农村的极限现状,也拥有了考虑地方和城市问题的契机。我感到参加的员工意识也一点一点地有所改变。
有一年,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遇到大丰收。收获的大米供应给员工食堂、还将白米装进袋子作为礼物赠送给交易方,剩下的还是吃不完。为了有效利用这些大丰收的成果,我们用大米酿造了烧酒“博报”。
我们将米烧酒“博报”作为礼物递赠送给对方时,都问“这个博报是什么”,成了话题。我们解释这些是用员工产的大米造的酒,对方的反应是“真有趣”“为员工提供了很好的体验机会”,对此非常感兴趣,并赞不绝口。国外的人们反应也很好。起初酒的标签用汉字书写的“博报”,为了让国外的人知道这是米烧酒、以及是用员工自己亲手生产的米所酿造的酒,对标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味道也很深受好评。喝酒的时候,在酒中加些碳酸,就会香味扑鼻,着实不错(笑)。
博报堂集团在和日本同样的稻米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多分公司。几乎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国家和地区,在各国和地区的分公司如果能应用这个经验,我会感到很高兴。比如有人说“我们也想仿照日本试一试”,如果这样就能成立博报堂集团农业网络,将会很有趣。
体验农作业本身,就是从“不需用脑袋去想,用身体去感受”这个目的而开始的,所以无需想太多,有过体验的人向其他人传达“很有趣,不妨做一下试试”,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将这个活动一直自然地延续下去。
负责标签设计的是博报堂Business Incubation局Art Director的冈室健。
对生产大米所代表的柔软想法和自由,通过博报堂的第一个平假名“は(Ha)”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