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者们的智慧城市——未来时代的城市构想

2020年1月20日
  • 观点

智慧城市的构想旨在利用最新数字科技来建造便利而舒适的城市。关于正在日本各地推行的这一构想,“生活者=市民”的观点至今以来都并未引起重视。那么,围绕生活者而创建的智慧城市应该有怎样的愿景呢?长年参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城市建设的东京大学副教授吉村有司与博报堂设计总监(Business Design Director)大家雅广,对此进行了探讨。

左起:大家雅广(博报堂未来事业室业务设计总监);吉村有司(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特聘副教授)

参与欧洲城建计划

大家雅广:未来事业室是博报堂综合人才服务公司为了开拓独立业务而于2019年4月始创的部门。该部门目前正在开展多个项目,其中包括由我负责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项目。我在研究生时期攻读建筑设计专业,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对城市建设有兴趣。吉村老师,您以前也是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对吧?

吉村:是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在2001年移居到了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但在巴塞罗那居住期间,除了建筑以外,我还对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萌生了兴趣。于是,我就去询问了当地负责公共空间规划和步行区域政策等事务的城市生态署,并在巧合之下得到了在那里的一份工作。

大家雅广:这真是太幸运了。您接着马上就参与到城建工作中了吗?

吉村:我的初衷是通过城市规划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但最初我的工作却是交通规划,对方让我负责用最新技术来构建交通系统。我记得对方当时的原话是:“日本的科技很先进,这种事情肯定能做到的吧。”(笑)。虽然我当时完全是个门外汉,但说“做不到”的话又会惹人不快,于是就接了这个工作。那还是2005年的事情。

当时,能够高效追踪每个车辆的系统和技术还非常罕见。蓝牙技术在那时恰好方兴未艾,于是我就试着制作了采用蓝牙技术的传感器,规划出的的交通系统则超乎意料的好用。

大家雅广:说起来,那时候“IoT(物联网)”这个词还没开始流行。您那套系统可以说是相当先进了吧。

吉村:当时,我参加了由欧盟委员会主导,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城建项目。当在项目组中介绍了我开发的系统后,获得了热烈的反响,而这套系统随后在赫尔辛基和都柏林也进行了试运行。现在回想来,那或许就是日后名为“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伊始。

大家雅广:即使有了收集数据的系统,如果没有分析机制的话,即使有了收集数据的系统,如果没有分析机制的话,也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您是怎么制作出那套系统的呢?

吉村:正如你所说,数据分析需要计算机科学、数据收集乃至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那时,我去咨询了巴塞罗那的大学相关人士,得到的回答却是“为什么不自己尝试一下呢”,于是干脆就自己动手了。之后我就开始了博士学习生涯,并获得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开始博士课程之前,我已经有了项目管理的经验,也有了论文撰写所需的数据和想法,心想3年就能毕业了吧,结果最后花了5年才毕业。在欧美的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除了技术层面外,素养(人文学科)也非常受到重视的。学生们不仅需要钻研科学和技术,还要重视与使用科技的人和社会相关的问题。所以,这不是在街头安装几个传感器就能完成的。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开拓了眼界,了解到了用AI、大数据来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原理,并最终走向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这条道路。

市民主义和生活者理念的共通之处

大家雅广:在研究智慧城市的主题时,我思考了博报堂参与智慧城市事业的具体意义。在日本,对于智慧城市的普遍认知是具有能源管理和交通服务等系统的城市。但如果让我们参与打造智慧城市的话,我们就必须立足于生活者理念,即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探索如何让生活更丰富多彩。

吉村:你是指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满足生活者需要对吧。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日本对智慧城市的讨论所欠缺的正是这样的观点。一提到智慧城市,大家的话题总是以基建和能源为始末。然而,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起点正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这样的想法。

大家雅广:我在前往欧洲时也感受到了这点。当时我参加了奥地利的林茨每年举办的以科技、艺术、社会为主题的活动“Ars Electronica”,之后又前往了巴塞罗那。然而无论是Ars Electronica活动的参展项目还是巴塞罗那这个城市本身,都让我切实感受到市民参与型的城市建设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我觉得这正是博报堂应当涉足的领域和应当努力的方向。这么说来,欧洲的市民主义思想和博报堂所发扬的生活者理念确实有相通的地方。那么,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日本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是否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呢?我为了获得这方面的解答,才在回国后联系到了吉村老师。

吉村:那就是我们最初的见面。在那之后,我们一起参加了巴塞罗那的“Smart City Expo 2019”。那是由巴塞罗那市主办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智慧城市相关展会,共有146个地区、700多个城市和800多家企业参与。我本人也参与了展会的创立工作。

大家雅广:“Smart City Expo”是全世界各地区政府和企业云集的大型展会,可以从中一窥世界智慧城市的面貌。我认为其中主题分类非常具有欧洲特色,引人注目。除了数字转型、城市环境、城市治理与财政这些常见议题,同时大会还囊括了“包容和分享”的主题。社会包容性、物品和空间的共享等市民所关注话题都在会上有所涉及。

Smart City Expo World2019展会现场

吉村:亚洲区域中,中国和韩国的方案很引人瞩目。但很遗憾,日本的讲演没什么存在感,我看还需要再接再厉呀。(笑)

企业、地方政府、市民协力的机制

大家雅广:如果日本今后继续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您觉得要面临哪些难题呢?

吉村:巴塞罗那市的特点就是,在行政上设有统一管理所有城市相关信息的“信息局”,然后通过它来提供各部门所需的信息。就日本而言,由于行政结构是垂直分布的,因此我觉得很难实现信息的流畅共享。这可以说是一个问题。

大家雅广:也就是说,需要“跨越藩篱”对吧。行政上存在藩篱,现有的行业领域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藩篱。我们的任务或许就是如何打破这类框架,建立起一个横向连通的体制。我在巴塞罗那看到了那里的“Superblock”时觉得它真正实现了各种各样组织的平面化。

实行Superblock规划的街区面貌

吉村:这种规划会将棋盘一样的将9(3×3)个街区划分到一个Block中,构建出便于市民生活的区域。它将原本的道路宽度削减了一半,空出来的地方就变成了公共空间,作为交叉点的广场会择期举行“居民协会”以及进行其它各种有趣的尝试。

居民协会(摄影:吉村有司)

大家雅广:连接9个Block的道路看起来就像是“#”这个符号呀。这座城市正在以“Sharp(#)Democratia”的名号开展这项运动。这个名字也挺棒的。我觉得要实现这样的城市,需要企业、地区政府、市民的紧密合作。

吉村:在欧洲,公共部门普遍具有较大的权力。巴塞罗那也是一样,自治政府的公务员都是精英人士,许多人都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就是这群有着坚定意志的人们在统一了意见之后实现了Superblock项目。

大家雅广:关于日本的战后城市开发真要说的话。开发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开发商和铁路公司等民间企业的推动。私立企业参与公共价值创造的这件事本身是很棒的,但我们必须从目前这个阶段迈向下一个阶段。日本全国的人口正在缩小,我们必须将官民间的平衡与新时代现状结合,以获得更好的协作方式。

吉村: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挑战。我认为挑战就在于各个相关方要妥善地调整利害关系,构建出包括生活者在内的幸福模式。我想这正是博报堂能够有所贡献的地方。

大家雅广:有您这句话真是让人充满信心呀。以巴塞罗那为起点的欧洲城市建设,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教科书,但这种模式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日本。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日本的文化及商务习惯。

重视市民生活的城建工作“时髦而有趣”

大家雅广:巴塞罗那有“Decidim”、“Sentilo”、“Smart Citizen Kit”在内的等多种有趣的制度。

吉村:“Decidim”是一个连接市民心声与政策的数字化平台。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它来参与市政决策。
“Sentilo”是传感器的通用规格。想要改善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就需要能掌握温度、湿度、大气污染状况等信息的传感器。“Sentilo”就是这样的一个开源规格。“Smart Citizen Kit”是上述传感器组成的套件。这个项目的意图就是低价出售套件使其得到广泛运用,然后收集数据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大家雅广:我觉得每个制度的想法与活动设计都非常优秀。我在去荷兰阿姆斯特丹时也感受到了这点。在欧洲,人们发自内心地认为重视市民生活的城建是“时髦、有趣、有吸引力的事业”。消费习惯和公共性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而这正是所谓的“Smart”。

吉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创造力和设计力也发挥了作用。例如,即使是行政部门发放的宣传册,也能让人感到优秀的设计和精美的做工。

大家雅广:在公共建设方面,创造力也深受重视。我觉得这是很棒的一点。而这也是博报堂能够大显身手的领域。

借鉴地中海沿岸各国的智慧

吉村:至今以来,日本都在学习以英国、德国、美国为主的北半球各国。然而对于人口不断减少的未来日本社会,我觉得地中海沿岸各国才是范本。也就是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就是“有着快乐生活的智慧”。从这个智慧中日本或许也能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灵感。

大家雅广:如何将这种灵感与日本环境结合?今后,我希望能与吉村老师合作,并与各界相关方携手,为日本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努力。

吉村:那么第一步应该就是建设“以生活者为中心的智慧城市”以及该模式的推广。让我们不断挑战和求证,一同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吧!

吉村有司
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特聘副教授
生于爱知县的建筑世家,计算机科学博士,于2001年移居西班牙。曾任职于巴塞罗那城市生态署、运输创新中心、曾任卢浮宫艺术馆研究合伙人、麻省理工大学研究员等职务,目前担任东京大学特聘副教授。主要参与的项目包括巴塞罗那市Gràcia区步行区域规划、巴塞罗那市公交路线变更计划等。近年来,在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的建筑、城建领域的成就受到世界瞩目,包括利用信用卡活动记录开发步行者移动分析方法、利用蓝牙传感器进行卢浮宫来访者调查、从人工智能的视角撰写《机械眼中的异样建筑史》一书。在自己的“地中海博客”中,长期发表与欧洲社会文化有关的文章。(以上书籍只有日文版)
大家雅广
博报堂未来事业室业务设计总监(Business Design Director)
生于石川县金泽市,曾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系攻读建筑学专业。加入博报堂之后,曾参与企业品牌宣传、新商品/服务开发、业务开发、创新支持、城市开发/地方自治体支援等业务。目前任职于博报堂新业务部门(MIRAI),领导智慧城市相关业务。宣传会议“Facilitation培训讲座”、政法大学“通信与设计论”讲师。著作有《Innovation Design》(日经BP)、《市场营销基础读本》(日经BP)及Forbes JAPAN的投稿。(以上书籍只有日文版)
返回新闻与洞察